11月5日,第3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公布获奖名单。中国演员王传君凭借电影《春树》获得最佳男演员奖。这是他第一次拿到国际影帝头衔。但这份荣誉也带来了一些关于奖项公平性和评选标准的讨论。

《春树》由导演张律执导,本是一部以女性角色为核心的电影,白百何饰演的女主角本应是故事的中心。但王传君只演了不到40分钟的配角“王冬冬”,却拿下了影帝。这个结果在业内引发了广泛议论。
在获奖感言中,王传君特别感谢了同片演员白百何和刘丹。他动情地说:“她们的光亮照亮了角落里的我。”这话听起来很真诚,但和网上流传的“资本运作”说法形成了反差。有消息称,有资方可能对东京电影节评委施加了压力,这让这次获奖显得有些复杂。
王传君在片中要跨越三个时空,在很短的出场时间里塑造角色的多个层面。他用佝偻的姿势、压低的嗓音,还有眼神里那种脆弱和坚强交织的状态,把角色在原生家庭创伤、婚姻危机和自我救赎中的心理变化一点点演了出来。
评委会主席维姆·文德斯对他评价很高:“他的表演像棱镜,把角色的破碎和重生折射出令人震撼的光芒。”这个评价肯定了王传君在有限戏份里展现出的表演强度。但也让人忍不住想: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,为什么是男配角拿了奖?这是否说明评委有某种偏好?

这次获奖引发的争议不止是戏份多少的问题。网上有人怀疑这次得奖背后有“资本操作”,说资方可能影响了评委。此外,女主角白百何没有出席颁奖礼,评委文晏的投票选择等细节,也都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。
这些争议反映了国际电影节评奖机制的复杂性。数据显示,近五年三大电影节中,女主角获奖的比例只有27%。东京电影节过去十年里,主竞赛单元只有两次把最佳女演员奖颁给女性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王传君的获奖更让人深思。
从《爱情公寓》里说塑料日语的“关谷神奇”,到《我不是药神》中瘦得脱形的白血病患者吕受益,王传君花了十五年,从偶像派转型成了实力派。这次获奖是他演艺生涯的重要一步。但围绕奖项的争议,也暴露了娱乐圈背后复杂的现实。
王传君在《春树》里的表演延续了他“体验派”的风格。他提前三个月到成都生活,学修车、练四川话,还为了演酗酒状态长期节食。这种对表演的认真和投入,也许才是他最终被认可的根本原因。
《春树》已经确定参加柏林电影节“全景单元”展映,并计划在Netflix上线国际版。这些后续安排给了我们继续观察的机会:这部有争议的电影,到底能不能在国际上获得更广泛的肯定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