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,演员张维伊因机场一系列行为再度成为舆论焦点。从最初被拍到“小心翼翼、眼神落寞”的“受伤小鹿”形象,到被曝出疑似串通记者摆拍洗白,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娱乐圈“黑红”营销的冰山一角,更引发了公众对明星真实人设的深度质疑。
机场“落寞”照:精心策划的舆论反转?
9月5日,张维伊现身机场时一改往日张扬风格:剪短头发、摘掉标志性耳机、用口罩遮脸,甚至在柜台前蹲着整理行李,背影透露出“落寞感”。这一形象与他在综艺中“目中无人、吊儿郎当”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,迅速引发网友同情。然而,反转来得猝不及防——有代拍记者公开承认,此次拍摄是受张维伊团队通知,甚至被要求主动询问其与继女小酒窝的关系,试图通过“好继父”形象扭转口碑。
更耐人寻味的是,该记者账号长期专注拍摄董璇母女,十个视频中有七个是她们的行程记录。结合张维伊此前在节目中反复提及“父母双亡”的悲情叙事,网友质疑其团队正通过“卖惨+洗白”的组合拳操控舆论。有评论直言:“从‘窝子’到‘受伤小鹿’,每一步都是剧本。”
“黑红”营销的双刃剑:从同情到反噬
张维伊的争议并非偶然。自与董璇结婚以来,他凭借“姐弟恋”“软饭男”等标签迅速出圈,但随之而来的是对其“颜值不配”“事业差距大”的持续嘲讽。为维持热度,张维伊在综艺中刻意制造冲突:例如在董璇开车时频繁看表炫耀劳力士,或因付款问题当众发脾气。这些行为虽引发争议,却也让他跻身“黑红顶流”。
然而,过度依赖悲情叙事和物质展示的矛盾策略,正逐渐消耗公众信任。网友扒出他在直播中展示金表配件,与其反复强调的“孤苦无依”人设形成强烈反差;而董璇被曝曾遭前男友苏小玎骗财数百万的旧闻,更让张维伊“不骗钱”的辩解显得苍白。心理学专家指出:“悲情营销的短期效应显著,但长期来看,观众会更关注艺人的专业能力和人品修养。”
行业反思:真实与表演的边界何在?
张维伊事件折射出娱乐圈人设经济的脆弱性。从贾乃亮“好爸爸”人设崩塌到林生斌“深情丈夫”翻车,公众对明星叙事的鉴别能力不断提升。某资深经纪人透露:“现在观众更愿意相信‘缺点明显但真实’的艺人,而非完美无缺的‘人设机器’。”
对于张维伊而言,若想真正摆脱争议,仅靠机场摆拍和悲情叙事远远不够。他参演的话剧《看不见的客人》虽获好评,但影视代表作仍为空白;与董璇的婚姻虽备受关注,却缺乏基于作品的长期话题支撑。正如网友所言:“与其费尽心思洗白,不如用作品说话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