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边看剧,一边数广告,手上还没停下刷手机的动作,谁说现代人没点“多线程”能力?《以法之名》这事,刚开始我还纳闷,怎么弹幕这么热闹,原来大家都在等着淘宝闪购的广告来“抢戏”。36集电视剧,24集被广告塞得满满当当,最后6集更像是淘宝年会直播,观众看完都要怀疑自己是不是顺手下了个单。这种操作,真是让人怀疑是不是剧组和淘宝共同策划的“沉浸式带货体验”。
有朋友问:你为啥还追?说实话,张译在这部剧里的表现就像下雨天里一把撑开的黑伞——撑得住风雨,但也遮不住那些从天而降的“淘宝闪购”。他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在认真演戏,观众却被广告弹幕刷得头晕。有人在弹幕里说,张译如果转行直播,估计能直接干倒一票带货主播。你以为这是玩笑?国产剧能被广告推着走,这年头,还真没什么不可能。
戏里戏外,热闹不止一头。编剧在剧情里埋了不少回忆杀,观众却总觉得“水分有点重”。节奏拖拖拉拉,像极了地铁早高峰,眼前是拥挤的人群,心里只想下一站赶紧到。看着剧情反复回旋,淘宝闪购又上线抢戏,谁还会安心琢磨案情?说到底,观众是来体验智商碾压的,不是来陪资本刷存在感。可现实偏偏就这么拧巴,广告插得多了,剧情反倒成了陪跑。
广告和剧情的拉锯,观众早就练出了抗体。这几年,国产剧广告植入早成家常便饭。你看CBA篮球场地四周,LED广告一圈一圈跑,比球员还忙。偶像剧里,谁没被奶茶杯logo洗过脑?资本的手,伸得比导演还长。娱乐圈和体育圈,这点默契早就明牌。数据不会说谎,前几集收视飙高,后面热度一滑到底,弹幕区直接变成广告点评大会。大家还都乐在其中,吐槽归吐槽,下一集照样不落。
说回张译。真要说演技,他绝对是国产剧的顶梁柱。哪怕剧本水了,广告多了,他的角色还总能让人信服。细节控到什么程度?观众能从他皱眉的频率猜剧情发展。可惜,个人再强也救不了剧本的“注水式狂欢”。这一幕幕,像极了深夜食堂,主厨再努力,食材质量心知肚明。观众嘴上嫌弃,心里还是忍不住追完。大概这就是国产剧独有的“养成系”观影方式,吐槽、等待、再吐槽、再等待。
谁说国产剧的广告植入没创新?连结尾都能用淘宝闪购收场。有人在微博调侃,这部剧要是再播下去,张译都能直接在剧情里开直播间。你觉得夸张?看看最近体育圈的直播带货翻车案,某顶流球员直播时带货翻车,网友一边吐槽效果尴尬,一边还是忍不住下单。观众嘴上说着抵制,手上动作却很诚实。娱乐和商业的边界,早就被打得稀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