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,央华戏剧版《雷雨》全国巡演至苏州湾曹禺戏剧节期间,51岁的刘恺威以“周萍”一角登上热搜。这场被媒体称为“中年男演员转型样本”的尝试,不仅因颠覆性演绎引发两极评价,更暴露出影视圈“过气艺人”在舞台领域的生存困境。

舞台上的“撕裂式表演”
为塑造《雷雨》中矛盾复杂的周萍,刘恺威彻底摒弃影视表演惯性。他刻意放慢台词节奏,将“我恨这命运”等关键独白处理为气声,肢体语言则采用“收缩式设计”——驼背、垂肩、手指微颤,试图呈现角色被封建家庭与个人欲望撕扯的窒息感。排练期间,他每日研读曹禺手稿至凌晨,甚至提出“若周萍未自杀,终将成第二个周朴园”的解读,引发导演组激烈讨论。这种“解剖式演绎”虽获部分观众认可,却被戏剧评论人指为“过度设计”,称其“用浮肿面容与疲态谢幕暴露了舞台经验不足”。
从顶流到“查无此人”的七年
自2018年与杨幂离婚后,刘恺威的事业轨迹急转直下。2021年参演的电影《梦境人生》票房惨淡,2022年综艺《披荆斩棘2》中因“划水”表现遭网友群嘲,2023年主演的话剧《甜孙爷爷》续作反响平平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妻杨幂——2025年其主演的《生万物》在央视八套创下年度收视纪录,宁绣绣一角助她摆脱“偶像派”标签。业内人士分析,刘恺威的沉寂源于“资源断层”:离婚前他依赖杨幂团队对接的影视项目,离婚后失去核心人脉,而话剧领域又需长期积累,导致其陷入“高不成低不就”的尴尬。

家庭隐私的持续消耗
刘恺威的转型并未摆脱家庭话题的纠缠。其父刘丹在10月《爱·回家之开心速递》宣传活动中,透露孙女小糯米“常约同学外出,让爸爸买单”,此言被网友解读为“消费女儿隐私”。更引发争议的是,刘丹2023年曾力挺刘恺威与李晓峰的恋情,2024年却改口称“不知情”,导致刘恺威陷入“被父亲拆台”的舆论漩涡。知情人士透露,刘恺威团队曾多次劝阻刘丹接受媒体采访,但老人“分享欲”难抑,甚至在无线第七期艺人培训班聚会上,当众讨论孙女教育细节,令在场同行尴尬。
市场反馈的残酷现实
据苏州湾大剧院票务系统显示,《雷雨》巡演首站上座率仅68%,远低于同期上演的赖声川话剧《如梦之梦》。社交媒体上,观众评价呈现明显分化:35岁以下年轻群体批评其“表演痕迹过重”,而50岁以上观众则认为“还原了周萍的懦弱本质”。这种代际审美差异,折射出传统话剧市场与流量逻辑的冲突。更严峻的是,刘恺威的片酬报价已从2018年的800万/部跌至2025年的200万/部,且鲜有影视项目问津,其工作室员工透露“现在主要靠话剧巡演和商业站台维持运营”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