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,麦琳签约某母婴品牌引发轩然大波,#拒绝麦琳代言#话题阅读量达18亿,超过300家线下门店遭遇消费者抗议。然而3个月后,该品牌销量不降反升,麦琳同款产品甚至出现断货。这场争议暴露出品牌选择代言人时的伦理困境:是坚守道德底线,还是追逐流量红利?

一、品牌选择的“流量逻辑”:争议即关注度的悖论
母婴品牌选择麦琳的决策逻辑清晰可见:其短视频账号粉丝中,25-35岁女性占比达68%,与品牌目标客群高度重合;争议事件带来的全网曝光,相当于价值2亿元的广告投放。某品牌市场总监直言:“请麦琳的性价比,是请传统明星的3倍。”
这种选择并非孤立事件。2024年某快消品牌邀请有“出轨”争议的艺人代言,首日销量突破5000万元;2025年某手游公司签约被指“学历造假”的网红,用户活跃度提升27%。在流量至上的时代,争议艺人已成为品牌突破同质化竞争的“秘密武器”。

二、公众抵制的“道德焦虑”:对商业伦理的守护
消费者对麦琳代言的激烈反对,源于对商业伦理的深层担忧。母婴产品关联儿童健康,公众无法接受一个曾被贴上“控制欲强”“情绪不稳定”标签的代言人。某母婴论坛调查显示,83%的用户认为“品牌选择麦琳是对母亲群体的不尊重
这种抵制也包含对流量逻辑的反感。当品牌将争议等同于关注度,实质是在消费公众情绪。麦琳代言的奶粉包装上印着“母爱选择”的标语,与她节目中“退还女儿汉服”的行为形成荒诞对比,这种割裂感加剧了公众的愤怒。
三、风险对冲的“品牌智慧”:在争议中寻找平衡点
面对抵制,品牌采用了“软着陆”策略:
产品区隔:将麦琳代言系列定位为“年轻妈妈专属”,与传统产品线形成区隔;
公益绑定:每售出一件产品捐赠1元至儿童心理健康基金,弱化商业气息;
时间管理:选择在麦琳发布“家庭关系修复课”后官宣代言,利用其形象软化期。
这些策略成效显著:3个月后,品牌负面评价占比从71%降至34%,麦琳同款产品复购率达58%。这证明在流量时代,品牌可以通过精细运营将争议转化为优势。
四、行业反思:构建可持续的代言生态
建立伦理标准:行业协会应出台《争议艺人代言管理办法》,明确母婴、医疗等敏感领域的禁用标准;
完善风险评估:品牌需建立代言人“道德风险评分系统”,综合考量其历史行为、公众认知度等指标;
强化消费者参与:通过预售投票、社群讨论等方式,让消费者参与代言人选择。
麦琳在代言风波后表示:“我会用产品品质证明自己。”这句话揭示了品牌与代言人的共生关系:流量可以带来关注,但唯有品质才能赢得信任。当品牌停止将争议视为捷径,转而投资长期价值,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。
